有报导,一位25岁的妈妈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产前体型,孩子未满月时就找小保姆照料,自己什么也不管,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。孩子得不到母爱,享受不到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在爸爸妈妈怀中的乐趣,因而以哭闹“抗议”,具体表现为喂饱后仍烦躁、哭闹不止。有关专家告诫爸爸妈妈:假如对孩子视而不见,即便非常小的孩子也是比较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。
婴儿也会患心理问题
据报导,一位25岁的妈妈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产前体型,孩子未满月时就找小保姆照料,自己什么也不管,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。孩子得不到母爱,享受不到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在爸爸妈妈怀中的乐趣,因而以哭闹“抗议”。具体表现为喂饱后仍烦躁、哭闹不止。有关专家告诫爸爸妈妈:假如对孩子视而不见,即便非常小的孩子也是比较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。
时下,因爸爸妈妈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缘由,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。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,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.5%上升到去年底的6%。临床中发现,儿童心理厌食症、挑食症愈加多,而“祸首”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。譬如,为了减肥而节食的妈妈就常常成为孩子的“榜样”,儿童也由此产生厌食症;再如常常带儿童吃油炸类食物,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儿童的心理性挑食。
莫让婴儿感情缺少
孩子呱呱堕地后,就具备强烈的感情。一种是愉快,代表吃饱、睡足、身体舒服的生理满足;一种是不愉快,如饥饿、疼痛、身体被束缚,代表生理上尚未满足。将来又渐渐分化为多种情绪,如害怕、厌恶、愤怒、开心、喜欢等,比如当大人逗引他,用玩具与他玩时,他就有活泼而微笑的表情;当尿布湿了,缺少充足的睡眠,饥饿时,他就哭闹不止,所以,婴儿时期的感情是丰富的。
然而,并不是满足了婴儿的生理需要后,就能使这产生好的情感。有时,婴儿会出现如此一种现象;明明已经吃饱、睡足,而且大人伺候得非常舒服,他还是莫明奇妙地啼哭,这种啼哭是婴儿另一种饥饿现象,称为“皮肤饥饿”,意味着婴儿需要大人的抚摸、搂抱和触摸,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人抱起他,爱抚一下他的头部或腹部,用说话逗引他,双眼向他对视一下,婴儿的哭声便会嘎然止住,这就是一种爱的需要。
婴儿因为能力有限,需要大人细致的照顾和敏锐的应答,既要照顾他的衣、食,又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。比如,依据小儿运动的进步,给予活动的自由,用发声的玩具逗他玩,多与他说话,睡觉前在后背轻轻地爱抚,使小儿体验到环境的温暖,大人对他的抚摸,同时进步了他对成人的信赖感。反之,假如仅仅偏重对孩子的街拍顾,而没适合的玩具,成人不与婴儿多交往,则婴儿不会有好的感情,表现出呆滞、爱哭等异常行为,因此,爸爸妈妈在养育1岁以内的婴儿时,注意莫让他感情缺少。